English

为国服务 形式多样

1999-01-1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韦钰(教育部副部长)在中央制订的“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方针指引下,教育部作为全国留学工作的归口主管部门,一方面注重遴选优秀的人才出国学习,另一方面也下大力气做留学回国和为国服务工作,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导、支持在外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为国家建设做贡献,这些集中体现在实施“春晖计划”上。

“春晖计划”的主要资助对象就是在外的优秀尖子留学人员,资助内容包括:回国参加高水平的重要学术会议;参加国家科技和教育重点重大计划项目的合作研究;参与国家级科研基地和人才基地建设;参与面向21世纪的重大教育教学改革计划以及“211工程”重点项目建设,联合培养博士生;参与联合攻关,为科研机构、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合作开发高科技产业及拓展产品国际市场等。

“春晖计划”1996年开始试点,1997年全面实施。为提高“春晖计划”的资助效益,我们每年根据国内需要定期制订并发布年度资助方案。该计划实施以来,得到了国内外各方面和在外留学人员的积极响应,在规模、方式、效益上不断拓展。几年来,我们已经或正在牵头组织或联合举办、资助、支持的有一定规模的活动有:

“留德学人回国考察团”、“中国科协第一、二届海内外中国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第46届国际电化学会议”、“首届海内外青年学者材料科学研讨会”、“旅美学人‘九五’规划考察团”、“留日百年纪念小学捐建代表团”、“生物化工前沿国际研讨会”、“海内外青年学者超导会议”、“留加学者科技考察团”、“旅美中国科学家工程师专业人士协会回国团”、“留加学人科技管理高级研讨会”、“21世纪中国与新一代留学生”研讨会、“留英学者回国学术交流团、”以及“留学人员为辽宁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服务项目”、“硅谷留学博士企业家回国合作洽谈活动”、“现代金融理论与政策教师进修班”,以及“重庆市环境保护和治理项目”等。

1998年教育部扩大“春晖计划”资助范围,加大资助力度,并继续加强引导和支持在外留学人员特别是其中的优秀尖子人才,为推进国家经济建设与改革、为科教兴国与高科技产业发展、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借鉴国外经营管理经验做贡献。

“春晖计划”实施以来,在留学人员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激发了广大在外留学人员的爱国热情。他们称“春晖计划”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在外留学人员的关怀和希望,为海外学人以多种方式报效祖国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希望这一计划得到进一步加强。

为做好吸引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为祖国服务的工作,在全面实施“春晖计划”的同时,也为了配合“春晖计划”的更好实施,我们还开展了建立优秀尖子留学人才库、建立中国留学服务信息网、成立留学人员投资事务处等工作,并设立了“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了资助年轻教师奖励基金,建立起特聘教授岗位制度。

振兴中华,责无旁贷。我们希望广大在外留学人员以国家民族事业为重,热情投身到“科教兴国”的宏伟事业中来。我们将继续制订有利于在外留学人员发挥聪明才智的政策,创造条件,加大投入,吸引更多的在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多种方式为祖国服务。

程希(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据统计,目前在外留学人员为国服务的形式已有10多种。例如,原国家教委从1996年起实施的支持留学人员短期回国服务的“春晖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1992年8月起设立的“资助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工作讲学专项基金”,既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实际问题,也为在外留学人员“为国服务”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一些地方政府也相继推出了鼓励留学人员以各种方式为国服务的政策和措施,如上海于1993年出台了鼓励在国外已获长期(永久)居留权的留学人员到上海创办企业的优惠政策。到目前为止,上海的留学人员企业已达580多家,其中多数是在外留学人员创办的。

除此之外,有的留学人员通过短期回国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科研等,使国内同行了解本专业国际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成果;有的留学人员通过在国内任兼职教授开设新课程、联合培养研究生等,促进了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有的留学人员通过引进项目、资金、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咨询等,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有的留学人员在支持国内教学科研人员出国留学、出国进行合作研究,以及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牵线搭桥等方面发挥了作用。此外,一些海外留学人员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建议,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有的留学人员已被一些部门和地方聘为特邀顾问。不少留学人员在短期回国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哑铃模式”,也称“两个基地模式”,即在国内外均有较稳定的职位,往来穿梭于国内外两个工作基地,交替性地出国工作和回国服务。

胡承阅(安徽省计生所研究员)任何一项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都有可能导致应用领域的一场革命。然而,基础研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并且通常难以在短期内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受总体国力和总体科技水平的制约。采取稳住一头,放开一片,让大多数的科学工作者直接投身于经济建设,保留一支基础研究队伍,显然是正确的策略。但是,仅仅依靠在国内这支有限的基础研究队伍,其力量必然有限。及时引进国外的基础研究成果,借助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条件,开展基础研究,则可以大大节省人力和物力,事半而功倍。如何保证及时可靠地引进成果,最好的方法则是有中国的科研人员直接参与研究。在国家开放实验室中引入外国科技人员,目前还不能真正引入学科先驱,因为我国的开放实验室大都是我们自己的强项。发达国家的学科先驱,都有他们自己的实验室。由我们的人在他们的实验室内从事研究才能接近研究的尖端。基础研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完成的,即便取得了某项成果,随之而来的大量后续性工作依然十分繁重。因此参与国外的基础研究应保持长期和稳定。不应简单地要求他们学成归国。学无止尽,至少,读了个什么学位绝对谈不上是学有所成。

对某些基础学科而言,在国外研究到一定程度,而国内未必就有同一方向的实验室供其继续研究。要求他们改变研究方向,等于是千日之功毁于一旦,而要新开创一家实验室,在通常的情况下,在国内是很少有可能。

因此,让一些从事基础研究并确有成就的留学人员长期在外工作,于国家和留学人员都是有益的。

基础学科的留学人员长期在外工作,从效果上来讲,未必是国家的损失。基础科学与实用技术不同。基础科学的成果绝大多数都是公开的,它标志着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某项进步。实用技术由于受商业价值制约,大多需要保密。基础研究中的一些方法和理论,在后期也可能保密。但只要对前期工作有充分的了解,则完全可以独立完成应用阶段的工作。我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研究条件的逐步改善,大多数出国留学人员迟早会回国效力的。同理,对那些从事前沿科学的留学人员以上精神也是适用的。(致公党中央宣传部整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